莱州,这座在时光长河中静静流淌的城市,乍一看,一直以来都是默默无名的。它既不是繁华喧嚣、车水马龙的大都市,也并非什么闻名遐迩、游客如织的名胜之地,仅仅是胶东半岛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城罢了。然而,当我们拂去岁月的尘埃,探寻它辉煌的历史,便会发现,莱州的过去曾闪耀着夺目的光芒。
莱州,古称掖县,其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期。早在六千多年前,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。夏代,莱州属青州领域;春秋时为莱子国地;战国时齐置夜邑。西汉高祖四年(公元前 203 年)置掖县,这是莱州建县之始。此后,莱州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,它曾是东莱郡、莱州府的治所,长期作为胶东地区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在唐朝,莱州港是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,与日本、朝鲜等国家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,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。众多文人墨客也在此留下了千古传颂的诗篇,为这座小城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。
不过,恰恰是这种在现代看似平常之处,往往隐匿着一些不同寻常的景色和人物。
莱州的海非常不错。海水不是那种湛蓝得让人心醉的颜色,而是透着些青灰色,但却有着一种质朴的美。岸边礁石嶙峋,被海水年复一年、日复一日地侵蚀得千疮百孔,流露出几分执拗。每到夏日,城里的人们就会蜂拥而来,仿佛是奔赴一场与大海的约会。大人们光着脚在沙滩上漫步,感受着细沙从脚趾间滑过的奇妙触感;孩子们则兴奋地挖沙堆城堡,用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;女人们则撑着伞,坐在沙滩上惬意地聊天,分享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。海风带着咸腥味吹过来,轻轻吹乱了头发,也驱走了夏日的暑气,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美好的梦境之中。
我曾经在莱州见过一位老渔夫。他的脸被海风吹得黝黑,那一道道皱纹里夹杂着岁月留下的盐粒,手指短粗,关节突出,就像老树的根,那是与大海搏斗多年留下的印记。他每天清晨,当第一缕曙光还未完全照亮天际时,就毅然出海,傍晚,当夕阳的余晖洒在海面上时,才拖着疲惫却又满足的身躯归来。不管收获多少,他总是默默地收起渔网,认真地把鱼分类。有人问他是否觉得辛苦,他只是淡淡地说:“海养活了咱,咱也得让海活下去。”这话很有意味,渔夫和海,竟然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。老渔夫就像莱州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,与这片大海共同书写着古老而又永恒的故事。
莱州的集市也很热闹。五更天的时候,整个城市还在沉睡,商贩们就挑着担子来了。蔬菜还带着清晨的露水,仿佛还在诉说着昨夜的美梦;活鱼在盆里欢快地跳动,溅起晶莹的水花。叫卖声接连不断,有尖锐的,有沙哑的,交织成一首热闹非凡的市井交响曲。一个卖豆腐的老妇人,白发稀少,腰弯得几乎对折,但她却能把豆腐切得整整齐齐,丝毫不差。买主递钱的时候,她总是要推让一番,最后才用颤抖的手接过,小心翼翼地塞进贴身的布袋里。这小小的举动,不仅仅是一种交易,更是莱州人朴实善良品质的体现,这种品质就像莱州历史的基石,支撑着这座城市走过了漫长的岁月。
城西有一座小山,人们喜欢叫它西小山,这山不太高,却很陡峭。山上有很多松树,四季常绿,就像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座小城。春天的时候,山脚下开满野花,黄的、紫的、白的,杂乱地生长着,反而比花园里精心种植的更有生机。经常有老人拄着拐杖登山,走走停停,到了山顶就对着远处的海发呆。问他们在看什么,只是说:“看看而已。”这“看看”两个字里,不知道蕴含了多少往事。也许他们看到的是莱州曾经的繁华,也许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消逝的人和事。这座小山,就像一本无言的史书,承载着莱州的过去与现在。
莱州的饮食也别具特色。一种叫做“大饽饽”的面食,有脸盆那么大,掰开来吃,越嚼越甜。店家做的时候,把面团揉得极有韧性,摔在案板上“啪啪”作响,那声音仿佛是历史的回响。蒸熟之后,表面裂开几道缝,像是在笑,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莱州美食的独特魅力。本地人吃的时候,一定要配上一碗虾酱,咸鲜交融,别有一番滋味。这种饮食文化,是莱州历史传承的一部分,它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莱州人成长,成为了他们挥之不去的记忆。
最让我难以忘怀的,是莱州的夜晚。没有大城市的灯火通明,只有零星几点灯光,在黑暗中倔强地亮着。偶尔有狗叫声从远处传来,更显得夜晚的寂静。抬头仰望天空,星星比在城里看到的多很多,银河淡淡地横跨天际,让人不禁产生几分渺小的感觉。在这寂静的夜晚,仿佛能听到莱州历史的脚步声,它从远古走来,带着岁月的沧桑,向未来走去。
莱州人说话直爽,不喜欢拐弯抹角。有一次我在小店吃饭,问老板菜里有没有放味精。老板瞪着眼说:“放那东西干啥?自家的菜,自家的盐,够鲜了!”这话虽然粗俗,道理却没错。这种直爽的性格,也是莱州历史文化的一种体现,它就像莱州的旗帜,飘扬在每一个莱州人的心中。
小城的故事不多,也不惊天动地,却像涓涓细流,慢慢渗透到心田里。离开了莱州,它的海风、方言、甚至街角油条的香味,反而更加清晰起来。
大概人对故乡的感情,总是在离开之后才真正明白的。莱州,这座有着辉煌历史的小城,将永远在我的心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。